共情力:家校沟通新思维|张祖庆
1
Z老师是班主任龄27年的资深班主任。
这天,Z老师的搭档——数学老师——工作才三年的W教师,收到家长的一条短信——
“w老师,我是WBY同学妈妈。昨天,我到教室接孩子,无意中看到您的成绩册,我发现孩子在班级里,总体成绩还不错,但和最优秀的孩子相比,还差一段距离。希望您找机会和我家宝贝谈一下,让他知道在班级中的排名。请老师多关注我儿子。WBY妈妈”
W老师不知道怎么回应这位家长的短信。
成绩册,是老师记录孩子平时学习情况,只有老师才能看的东西。现在,WBY妈妈不但看了成绩,还希望老师将班级排名告诉孩子,并希望多关注孩子。
从一个妈妈的立场分析,家长的要求,并不过分。但作为一个老师,若真按WBY妈妈的说法,把“排名”告诉孩子,并承诺多关注孩子,显然,老师违反了学校的规定,也违反了基本原则。
怎么办?
W老师打电话求助Z老师。
Z老师首先告诉小W,这是小事,但也不能随便应对。我们得遵守规则,不卑不亢。既让家长觉得老师一直关注她孩子,又不会对她的孩子特殊化对待。
Z老师很快编了一条微信给W老师。并嘱咐,就回这一条。家长后面回复什么,你都不要再回应。
WBY妈妈,这件事怪我,按道理我不应该把这个登分表随意的放在教室里。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,是都应该关注到孩子的个人隐私的。我以后一定会放好。
我登记平时作业情况,考试情况是为了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。在学校里,我的评价标准,学生的学习情况,其实每个孩子自己心里都非常清楚。包括WBY,对他的作业我肯定是提出要求的,他自己也清楚很多次因为书写,粗心没有拿到黄星,这些我都和孩子私下聊过。
为了保护每个孩子的隐私,每个孩子只知道自己的学习情况,其他孩子的成绩是不会在班级里公开的。所以,我会提醒WBY注意个人问题,他在班级的排名位置,我是不好告诉他的。
我也知道你们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,学校里我对每一个孩子的学习都很关注的。
谢谢您的理解支持!
第二天,Z老师问小W老师,家长说了些什么?
小W回答:家长说了声:“谢谢老师,辛苦了,我们理解!”
Z老师笑了:“哈,和我预料的一样。”
2
Z老师的短信,藏着很多玄妙。不得不佩服,姜是老的辣!
首先,婉转批评,不露痕迹。老师表面上说自己粗心大意,不该丢三落四,实际上,暗示家长,成绩册只是老师记录孩子学习情况,家长是不该看的。这叫以退为进。
其次,坚守规则,决不让步。作为老师,是坚决不可把“排名”告诉孩子的,这是对所有孩子的尊重。规则,是千万不可随意更改的。今天你随意改变规则,明天家长就可能让你退让三步。
第三,指出不足,提出建议。在这段短信中,老师并不是在打太极,而是真诚地指出孩子存在的问题。“对他的作业我肯定是提出要求的,他自己也清楚很多次因为书写,粗心没有拿到黄星,这些我都和孩子私下聊过。”让家长明白孩子存在的主要问题,更让家长明白,老师对自己的孩子,是特别关注的,且和孩子的交流,是“私下的”。
第四,一视同仁,面向全体。最后一段话,告诉家长,老师不会因为您特别要求,我就对您的孩子特别关照,而是一视同仁。
第五,要言不烦,点到为止。Z老师特别交代w老师,只回这一句。其实,这是有深意的,老师把原则性的话都说清楚了,我的态度,就在这里了。你家长,就不要再提什么不合理的要求了。干脆,利索。
Z老师回应家长的这段话,堪称经典。展示了一个成熟的班主任老师的应有风范。有礼有节,不卑不亢,智慧而圆融。
更为重要的,这样的回应,把规则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。
3
事实上,在现实教育教学生活中,班主任因没有建立良好的规则,处处被动,不胜枚举。
不说别的,就拿微信群来说吧。本是家校交流平台的微信群,常常成为定时炸弹,家长之间、教师和家长之间,常常为一些小事,搞得一地鸡毛。如果应对得当,也许能化险为夷;若应对不当,小事可酿成大祸。
(拓展阅读:深夜,家长在班级群向老师发出6条质疑!班主任作出回应)
毫不夸张地说,微信群,已经成为家校关系恶化的导火索和催化剂。
如何用规则去管理微信群,全国著名班主任田冰冰老师(现为杭州市春晖小学校长),给出这样的好建议——
(点击图片,可以放大,下同)
田冰冰校长还提出了
“三要三不要”的自律原则。
具体见下图(都是干货啊!)
(以上图片,由田冰冰校长提供,谢!)
对微信群的管理,Z老师也有自己独门秘技。
在她的班级里,建有一个微信群,叫“老师说,家长不回应”——你没看错,就是这个群名:“老师说,家长不回应”!
霸气侧漏!
Z老师为什么要起这个群名?这个群,主要用来干什么?
带着好奇心,我问Z老师。
Z老师告诉我:“”建家长群的主要目的,是老师在群里发布作业,便于家长第一时间知晓;有重要的事情,及时通报;班级里孩子们表现出色,及时肯定;一些重要的图片和视频信息,随时存档。”
”班级群,不是给家长聊天用的。”Z老师补充了一句。
那么,这个群规,执行得怎么样呢?
“开始,偶尔有家长忘记,我都一一在群里提醒:此群,家长不必回复。主要考虑大家工作忙,万一家长刷屏,有重要信息,会误事。因此,家长都特别理解,现在,一直执行得很好。这个群,一直静悄悄。我们,从来没有因为微信群回复,导致家校关系紧张。家长也很支持我的工作。”
有无特殊情况,家长有回复的呢?我继续追问。
“有!比如,开学初,我需要几个家长来帮我清理教室。在群里发起征集,不到半分钟,三名家长就主动跟帖报名。我们的家长,很支持我的工作。”
4
无论是田冰冰校长,还是资深班主任Z老师,为什么能比较好的管理微信群?
因为,她们始终把家长当朋友,站在提高家长工作效率,站在共同教育好子女的角度,思考问题,这是良好的家校关系的前提。有了这样的前提,教师和家长,就能相互理解,相互支持。教师提出的有些看似不合理的规则,也能很快得到家长的理解、配合与支持。
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,很快与对方产生共鸣的能力,叫“共情力”。在当下,“共情力”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。这种“共情力”,在家校沟通中,越来越显示它的重要性。。
(关于“共情力”,此书有重要阐述)
一个优秀的班主任,首先要有良好的“共情力”。教师有了“共情力”,就会设身处地站在家长角度去思考问题。
一个优秀的家长,也要有良好的“共情力”。有“共情力”的家长会全力支持老师的工作,支持教师,就是支持孩子。
家长的支持,会让教师更加热爱孩子,这是和谐家校关系的基础。拥有和谐的家校关系,教师,才有可能获得职业幸福感,家长,才有可能放心地把孩子交给老师,自己也能拥有幸福感。
反之,家校关系紧张,天天如履薄冰,每天都是煎熬。幸福感,从何而来?!
这种“共情力“,落实到行动上,就是尊重彼此,遵守规则,相互成全——这处理家校关系的黄金法则,也是共赢新思维。
对老师来说,一味妥协、迁就家长,可能破坏规则,处处被动;指手画脚,颐指气使,可能会让家长反感、抵触。教师和家长,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,建立合理规则,用规则处理家校关系,这是良好家校关系的必然之路。
对家长来说,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要求老师改变规则,或者动不动就兴师动众向上级举报,短时间来说,可能孩子获得了“好处”,可能会让老师不得不放弃原则。但长远看,规则的破坏,会殃及全体,最后导致整个班级管理风气不正,老师也因此冷心。这种自私行为,最终,害的是自己的孩子。
应当说,总体看,大部分家长,是有规则意识的,也是有一定的共情力的。关键,看教师的引导和坚持。
当然,也有特殊情况。有时候,我们用心建立规则,用心引导,有些家长,就是不守规则。作为班主任,还是得按照规则办事,不可示弱。
敬畏规则,用心坚持,答案,不在风中飘。